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个时候,还是分了吧

理工融媒 河南理工大学 2021-10-10

俗话说病从口入,

飞沫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。

伴随疫情在国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,

国人关于吃饭的习惯也悄然发生变化,

越来越多餐桌选择“分餐”。


食不共器,分餐有礼,

“筷”走半步,与“匙”俱进。


一菜一公筷,

一汤一公勺。

疫情的寒冬已经过去,

推广分餐,促进健康,

从这个春天开始行动。

点击查看视频↓↓↓



延伸阅读

▲ 拒之口外    刘晓东/作


筷子,一座我们与珍馐之间的桥梁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筷子被赋予更为独特的意义。筷子,夹起团圆和热闹,夹起浓浓的人情味,更夹起了文化的启迪与传承。


然而,当我们沉醉其中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点醒了我们。筷子,也让我们与疾病互通。


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,钟南山院士就提倡使用公筷。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、公筷再度成为热词。


3月26日上午,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《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(草案)》进行二审。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均被纳入文明行为规范。


经此一“疫”,我们与公筷的距离更近一步。使用公筷,进行分餐,势在必行。



关键词:3000年


▲ 勾建山/作


分餐制,绝不新鲜,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。从西周开始,中国人就开始施行分餐。直到唐代后,人们逐渐开始合餐,并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

在分餐向合餐过渡的时期,人们虽坐在一起吃饭,但还是一人一份。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,韩熙载等人围坐在一起,但每人面前都放有一份一样的餐食。



当时的分餐关乎礼仪和尊卑,与健康的关系并不紧密。但足以看出,筷子本身是促进文明的产物。



关键词:健康追求


▲ 勾建山/作


在没有公筷的餐桌上,我们吃的都是“口水菜”。在口水交叉的过程中,幽门螺旋杆菌、乙肝病毒、感冒,还有这次的新冠肺炎等,都会趁机而入,危害健康。


这样看来,“私筷”共夹一盘菜的行为,算得上很多疾病的“共犯”。如今的公筷和分餐,比古代更近一步。除了文明之外,更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。



关键词:情味依旧


▲ 勾建山/作


习惯热闹的中国人,在情感上或许一时难以接受分餐制的“冷清”。但事实证明,并非如此。


香港人在非典之后开始推行公筷。无论在餐馆,还是在家,大家对分餐制和使用公筷的意识都很强,并且就餐气氛一如往常。


分餐制,可以看作是健康饮食向前迈出的又一步。分餐,分不开彼此情意,分开的是我们与疾病的距离。公筷,不仅仅是一副筷子,更是时刻庇护我们健康的卫士。



//

特殊“食”期,

抗“疫”分餐!

美食佳肴,真香!

//



【往期回顾】

感谢你!1/87950和1/90924的一路相伴!最新理工校历,来啦!

党委宣传部 融媒体中心

监制:刘春德责编:鲁小茜 赵 佳
助编:杨明豪来源:新华社 讽刺与幽默报

(声明:本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,
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或依法处理。)

微信:河南理工大学

微博:河南理工大学

QQ:1229991909

抖音:河南理工大学

快手:河南理工大学

分餐行动,从我做起!↓↓↓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